高強度勞動後的「肌肉痠痛恢復」
高強度勞動後的「肌肉痠痛恢復」
向所有在艱困環境中付出心力的救災工作人員、志工與相關單位同仁,致以最誠摯的感謝。你們的努力和辛勞,是社會重建的基石。
長時間搬、扛、站立,身體累積的疲勞和痠痛一定很驚人。現在,是時候好好對待自己的身體了!正確的收操和放鬆,是讓你明天能更有體力的關鍵。
超簡單收操:把緊繃的肌肉「鬆開」!
我們提供一套完整的修復程序,建議在安全且放鬆的環境下執行,幫助肌肉從根本恢復平衡與彈性
1. 上半身修復:肩膀、背部與手臂
針對長時間負重、拉扯或維持穩定姿勢造成的肌肉僵硬。
- 胸肌門框伸展:將手臂靠在門框上,身體緩慢向前傾。有效伸展因反覆用力而縮短的胸前肌群,幫助肩膀打開。
- 腰背核心放鬆:採取四足跪姿,進行貓牛式。輪流緩慢地拱起背部和下沉腹部,溫和地活動脊椎,解除腰背兩側的肌肉僵硬
- 手臂與肩部拉伸:將單手伸直橫跨胸前,用另一隻手輕輕按壓肘部。這能有效釋放肩部後側的壓力;接著,彎曲手臂向後,伸展三頭肌,幫助手臂從疲勞中恢復。
2. 下半身修復:腿部與足底
長時間在崎嶇路面行走與站立,需要深度釋放腿部和足底壓力。
- 小腿階梯延展:站在樓梯邊緣,前腳掌踩穩,讓腳跟向下沉。感受小腿後側的深層拉伸,維持 30 秒。
- 足底激痛點按壓:利用網球或筋膜球,坐在椅子上將球置於足弓下方。用身體重量施壓,找到最痠痛的點後停留 30 秒,專注於解除足底筋膜的深層張力。
結語:為花蓮祈福,願臺灣平安
願花蓮重建順利,願臺灣平安;願所有工作人員都能充分休息,安穩無虞。